房天下> 正文

黑龙江历史故事520:哈尔滨的年轮从这里开启

房天下哈尔滨二手房网  2012-03-05 09:27:00  来源:房天下哈尔滨二手房

百年道外,作为哈尔滨的肇兴之地,这座城市的年轮从老道外延伸开去……两汉时期,这里曾是肃慎人在天恒山脚下捕鱼、打猎、放马之地;1746年之后,这里曾是京旗移民开荒放垦之地;1903年之后,沙俄强占哈埠铁路沿线地区,只有道外区才归清政府管理。随着哈尔滨的“市政府”滨江关道的设立,这里成了“闯关东”人们的聚居之地。时光如水流过百年,回望中的那份亲切,立刻鲜活了记忆。

傅家店改名

傅家甸

说起老道外,就不能不提它的前身傅家店,后改名为傅家甸。傅家店这个店名大约是在1890年出现的,仅是老道外众多店铺名称的一个。在《老道外史话》中这样描述着,道外区形成的街道是延爽街和平原巷,一街一巷相互平行,东西走向,修建于1870年清朝乾隆年间。

傅家店名字的由来,《百年道外》一书倾向于“傅宝山、傅宝善兄弟”说。说的是,傅氏祖籍山东省德平县。清朝同治末年,由傅老太太带着傅宝山、傅宝善等十个儿女,从山东闯关东到此。当时这一带流行瘟疫,傅宝善便在此行医治病。不久,傅宝山也来此开了一大车店,取名“傅家店”。老道外最初叫马场甸子,傅家店就是道外区的前身。

傅家店因何改名叫傅家甸?在《哈尔滨市志》和《哈尔滨历史编年》等书籍中,有这样一句话:光绪三十四年,即公元1908年,滨江厅同知朱启经被免职,由何厚琦接任。何厚琦以傅家店“店”字义狭,改称为“甸”。

在《哈尔滨印象》一书中,从1900年中东铁路局绘制的哈尔滨现状图上,明确地标出了从滨洲铁路线以北、现在靖宇街两侧的区域名称为傅家甸;到了1928年,在滦县丁晴岚绘制的《哈尔滨街市全图》上,老道外的区域仍然有傅家甸、北江沿和四家子的地名;1939年,在一张名叫《哈尔滨都邑计画概要图》的地图上,老道外的地名标注就是傅家甸。

《哈尔滨市志》中的记载较为详尽,1932年,道外分设为东、西傅家区。靖宇九道街以东为东傅家区,以西为西傅家区。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,东西傅家区又分为东、西、北傅家区。不久,北傅家区被撤销,其辖区回归东西两个傅家区。1956年10月,东、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。


的人行道用木板搭

走在道外的靖宇街,给人的感觉是街道有些窄,与这条街垂直的小街更加狭窄。因为狭窄,使得路两旁不高的老房子也顿时变得亲切起来。

据《道外区志》记载,在1915年以前,傅家甸地区的街巷道路全是土路,高低不平,人车混行。风天灰尘四起,雨天泥泞难行。1916年4月,傅家甸马路工程事务所开工修筑通往太平的太古街、西正阳街、十四道街和通往秦家岗(今南岗区)的南北大街,即现在的景阳街,同时在小五道街等地铺设人行木板道。到了1921年,太古街从天一街到太古十九道街,改建成了条石头路面的街道。

1931年,当时还叫滨江县的老道外,搞过一次城区规划,把正阳头道街至二十道街街道拓宽到20米;把新、老江堤改称临江街,路面拓宽到26米。据1949年9月20日,东、西傅家区《新旧街对照簿》载:道外区解放前共有街巷道路116条。土路占64。8%,柏油路有正阳街至景阳街至正阳十二道街,南马路至西开源二道街到景阳街,南十六道街至南新街。不过,柏油路仅修在方石路中间,路面不到4米宽,多是人、车混行道。人行步道铺装只有正阳街一条。

到了1987年,道外区才基本消灭了土路,实现了车行道柏油化。

住房改造“吊铺”成为历史

吊铺,对30岁以上的大多数哈尔滨人来说,一点也不陌生,这样的住房在道外更是层出不穷。

在《道外区志》有这样的记载,1910年之前,道外区房屋建设无人管理,可任意选址修筑,以土坯房、草棚房居多。1910年10月,道外区巡警局拟定修造章程,规定凡修造房屋户,必须先报巡警局,并由巡警局勘丈明白,发给执照,方准修盖。由于警察局不准建草屋,房屋结构发生了变化,以楼房、瓦房、洋铁盖房居多,当年增修房1630间。

1918年春,很多穷苦人因没钱买地基,在江套一带钉盖木板房子2000余间,后因夏季大雨,部分房屋毁损。这一时期房屋大多作为商号、剧院、饭店、妓院或出租之用。1932年发生洪水,上千间民房被冲塌,无家可归的人们只好在大方里一带盖简陋房屋栖身。


解放前,因为道外区市政建设处于无规划、无管理状态,市政建设发展缓慢,居民住宅条件恶劣。从1985年至1990年,道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危房改造和小区开发建设。建设规模、建设速度、工程质量、楼房配套设施等方面,都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不可比拟的,曾经是住房条件差标志之一的“吊铺”也走进了历史。

爬犁和马车曾是载客主力

如今,冬天来哈尔滨看冰灯的游人,只有在松花江上和风景区,才能看到马拉或者狗拉爬犁。在历史上,爬犁可是哈尔滨人冬季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。爬犁,冬季使用,即可乘人,又能载物。据《远东报》记载,哈尔滨市1916年以前就有用爬犁从事运输的,并与马车竞争。除了爬犁,哈尔滨也和上世纪初的上海、北京等大都市一样,有人力车。它的出现是在1916年前后,俗称洋车,可载乘客1人。1917年1月,哈市市政当局批准人力车营业许可证后,还出现了“人力车热”。1917年3月,哈市已有数百辆人力车,而且都集中在道外,主要行驶在道外至道里、火车站之间。到1933年,人力车已发展到3703辆。

解放前,马车是城市客运的主力。当时的马车有四个轮,前面是两个小轮,每辆车可载客2至4人,收费较高,有钱人乘坐居多。后来,出现了两轮马车,俗称“斗子车”,每辆车可载乘客4至6人,收费较低,一般市民乘坐较多。据《远东报》记载,哈尔滨市1917年四轮马车约500余辆,斗子车400余辆。这些马车主要在道外、道里、南岗及哈尔滨火车站流动揽客。1920年前后,尽管客运汽车和有轨电车出现,马车客运仍保持上升势头。有意思的是,道外区还出现过一种带篷的马车,俗称“玻璃车”,可乘坐4至6人,常有人结婚时租乘。

值得一提的是,1917年哈尔滨市出现辆公共汽车,可载客20人,往返道外与道里之间。道外还是出现轿车的城区,经营轿车客运的是一名俄侨,于1925年投资哈大洋1万元开设“北京汽车房”,有新的福特和雪佛兰牌轿车各4辆。1931年10月,哈尔滨除了固定营运的轿车外,还有流动轿车485辆,从道外十六道街到道里,每客运费0。15元,这就是哈尔滨的出租车。

人事有代谢,往来成古今。这座城市的先人曾在道外土地上生息繁衍,这样的生生不息还将继续,我们唯有祝愿:老道外,在“中兴”中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责任编辑/liudandan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

微信扫码打开

房天下小程序